2)第6章 新中国的面貌_从长津湖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问上一句:

  您幸福吗?

  想必这个时代的人们,会给出一个后世迥然不同的答案。

  这就是一九五○年的新中国。

  穷苦潦倒,又百废待兴。

  看着看着,船在水上漂着,他也愈发有些发困起来。

  水流的速度并不算快,晃晃悠悠的,不过太阳很晒。加上昨晚在船上并没睡好,慢慢的已经有些快熬不住了。

  “起网喽——”

  忽地。

  晕晕沉沉之间,不知过了多久,他猛地听到一声号子,身子抖了一抖惊醒过来。

  他差点以为自己坐船又回到了南湖渔村那边。

  定了定神。

  这才发现,自己顺着水流,又来到了一处非常陌生的河域,前面有船挡住了去路。

  此时沿岸的风景已经跟先前大有不同,虽然河道当中也有渔船来往,撒网、捕捞,但岸上的风土人情却是截然不同。

  随着景象变化和沿岸聚集地的变多,周围开始出现了一些修建的道路,砖瓦结构的整洁房屋,远远的还有集市的模样。

  他看到了道路上有不少板车,三轮车,甚至还零星的有四个轮子的汽车经过。

  “大哥,这是哪啊?”

  “县城呐,后生,你一个人走江啊……”

  徐青问过岸上的路人后,这才意识到到了湖州城的码头了,再过去就不是湖州地界。

  说起来也奇,湖州地方的命运颇为波折,去年解放后改为县城,今年年初才恢复湖州市建制,随知不久又改回湖州县。

  船行将近,看着不远处迎面而立的县城碑上还没来得及改回来的“湖州市”字样,又发现了停靠在码头边刘艄子那一艘再熟悉不过的木船,徐青知道自己的确是抵达目的地了。

  早上自离开后,他就一直偷偷跟着刘艄子的船,在后面远远的吊着。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能把握住,后来因为对地方不熟,慢慢失去了踪迹。

  直到现在,才算重新追上。

  把船停在不起眼的地方,把绳索套住木桩上,徐青拍拍手上了岸。

  “湖州是座大城啊……”

  进了县城,还没到城中心,四周到处都已经非常繁华了。

  现在还没有完全实施公有制,城里面有集市,马车,买卖,人声吆喝处处可以听到。路上有工人,也有三五成群的专科学校学生,有些房屋上插着鲜艳的红旗,各色各样的人群和时代服装这才让徐青有了一些在新中国的感觉。

  这个时候已经临近至晌午,太阳很暴晒,徐青在城里走了一会儿,路况不熟悉。

  他四处打听,询问城里征兵的地方怎么走。路人也被问的有些懵,一连问了几个人都是一问三不知,最后还是在一位家里当兵的大妈口中得到了消息。

  原来这时候的湖州还没有明确的征兵点,战争刚打完,兵力还很充足,部队除了训练整备多忙的是地方的重建工作。

  不过他也问到了一些消息,城里去年立了一个军管会,这里配合着湖州本地驻军开展宣传、联络和收缴枪支的工作。

  徐青收到了地址后,道了声谢,便匆忙赶了过去。

  “榆街十号,门口有大字的就是……”

  又走了十多分钟,辗辗转转的,徐青终于找到了地方。

  一处小型围着院墙的平屋,青砖灰瓦,看起来是寻常人家的住宅,但是门口挂了一道白色牌子,上书“浙江第三行政公署驻湖办公处”。

  “就是这了。”

  徐青惊喜过望,站在门口对了一下招牌,确定无误。

  刚要走近,门口站岗的一个警卫出手拦下:

  “同志,你有什么事?”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