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六十九章 准备后手_重生之逆袭199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锡,一个普普通通的国营厂门口,挂着一块华晶的牌子。

  如果只看外观,很多人不会知道,这里是国内,第一个集成电路生产厂。原来这里对外的名称叫,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然而它的真实身份是,国家微晶圆计划的主要生产中心742厂。

  也是目前为止,产能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厂,年产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块,基本达到了国内产值的一半。89年和24SUO合并之后,才有了华晶这个名字。

  它也是第一个,采用国产投影式光刻机生产的工厂。

  是的,早在90年代初期,我们就已经有了国产三代光刻机。

  当时国际主流光刻机也才到第三代。第四代的步进式投影光刻机还得十年才能面世。

  在光刻机这块,我们基本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差距。

  可是为什么后来国产的光刻机没有了。这就得从“贸工技思潮”说起。

  在哪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急功近利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像老任这样,舍得沉下心去做技术的人并不多。

  当时流行一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贸工技思潮。

  包括当时的联想,就是这种思潮下的拥护者。

  与其花大价钱赔钱去造,还不如花小钱去买,去租。花钱少还能很快就见成效。

  尤其1994之后,BT解除了限制了50多年的禁售令,开始大举倾销三代光刻机,和其他我们能自主研发的设备。

  当你没有的时候我就禁止,当你有了我就降价。用来彻底打压你的这个产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厂商纷纷取消了原来的国产订单,转道找对外合作。

  毕竟在哪个年代,进口的才是最好的,能和他们合作,也特别有面子。

  至于国产的发展和未来,和他们没有一点关系。

  没有订单意味着没有收入,而在基本投资建设资金,由拨款转为贷款的大背景下。

  国产光刻机研发的融资空间极少,基本失去了生存空间。

  没有了资金来源,自然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从此一落千丈,也就不可避免了。

  芯片产业有个着名的摩尔定律,既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每18-24个月就会翻一倍,芯片产业的迭代速度尚且如此,作为生产芯片的工业设备光刻机,其产业的变化自然也会迅勐。

  从三代就停滞的研发,然后到20年后的五代,已经被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今天华晶的总经理办公室,来了两个人。

  “来!段总、刘主编坐。”王总经理热情的招呼着两人。

  “来得实在有些冒昧,主要是步步高现在确实需要援手。”段勇平面对这位六十多的老人,还是很谦虚的。

  “哪里,步步高这两年的发展非常不错,VCD也确实为国人长了脸。”

  “也不怕您笑话,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VCD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