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35章 古来圣贤皆寂寞_细说红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秋风已经从原本卷着夏热残留的火力,变为现在的带着寒凉。

  “来人。”

  谭元裳平静地喊了一声,几乎是一息之后就有人在不远处现身。

  “老爷您有何吩咐?”

  “我这把老骨头想动一动了”

  老仆一听就知道谭元裳的意思了,不由担忧道。

  “老爷,您的身体.”

  谭元裳摆了摆手。

  “再不动一动,以后就没机会了,备船,我们去茗州。”

  “是!”

  老仆不再相劝,自家老爷已经决定的事旁人是根本劝不动的。

  当天晚些时候,谭元裳的马车停在了江边一处小港旁,而小港的码头处已经有一艘楼船停泊在那。

  几乎是已经在家静养了十几年没出过远门,在这偏僻大宅处独自静养的谭元裳,今日再一次踏出家门,不过不是去看望儿孙,而是向着茗州而去。

  虽然现在的谭家早已经大不如前,谭元裳也已经不问世事很多年。

  但谭元裳毕竟还是谭元裳,仅仅是看《四海山川志》上的前面一段内容,他大概就推测出了一些事情。

  假若书中一些事情确实发生过,那么在茗州能让各方来贺,让许多人都十分敬重,就连当年知州都与其结交的老叟,自然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书中老叟确实是写了个很笼统的概念,既不指名道姓,也不归于行业,就连时间都模糊化了,甚至可以说是陆海贤以自己为蓝本的虚构。

  毕竟古之大家多以自身为依据虚构一些故事,撰写一些文章。

  但谭元裳跳开这些思路,以自己的想法来构建假设,追根到底会有什么结果呢?

  这等地位崇高的老人,要么曾为官,要么是大世家,但在茗州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那便是商!

  虽然商贾在一些书籍经典中被视为不如读书人地位高,甚至不如普通百姓,但大庸朝立国以来的风气比之古时好得多,茗州则更加特殊。

  而茗州之商,跳不开的就是茶市,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今说到茗州茶市,真正行商者自然知道跳不开墨家。

  于是仅仅片刻,谭元裳脑海中那位醉卧自己寿宴的老叟,其原形已经呼之欲出。

  除了茗州的墨奕明还能有谁呢?

  路海贤书中前言都说“念起于十几年前”,那么十几年前在茗州为知州,十几年前好像也正好是墨奕明的大寿。

  有些事情,在很多人那想不到太细,只要陆海贤自己打哈哈,自己找些推脱之词,哪怕京城官员都很难想到一些具体情况,也不太会刨根问底。

  读书人亦或是大儒大官的思维,见秀美文章,自然以文章之理去寻。

  但在谭元裳这里,其实也就这么点事,不过是念头一转就能想明白的。

  只不过这种“念头一转”也不容易,需要知道很多事记得住很多事才行,用灰勉的话来说,就是也只有谭元裳这种“妖怪”才轻松能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