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五章 树大招风_重生之工业狂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得龙集团的实业板块未见好转,股市上击鼓传花的游戏还在继续。

  张承军将集团内质量比较好的资产质押给了银行,仍旧无法缓解积重难返的断血之虞。

  4月初的时候,得龙召开高层会议,号召开展“自救行动”,发动集团所有员工购买得龙的股票。

  结果10天后,得龙股票崩溃,股价全线下挫。

  在几天内,流通市值就从高峰时的200多亿下降到几十亿,财富蒸发一百多亿。

  在得龙系股票垮掉的带动下,华夏股市全面下滑,2004年将要成为1997年之后的第二个崩溃之年。

  得龙只是华夏经济坏掉的一角。

  这一年,华夏经济处处隐含着危机。

  除了毒奶粉事件、大豆风波,更让人担忧的是各地投资风险。

  这两年,许多地方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的问题。

  呆账、坏账不断,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将包袱甩给银行。

  这段时间,国外一些经济专家都开始担心。

  他们认为华夏经济的泡沫将要爆裂,从而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

  华夏高层正采取一系列手段进行调控,给过热的项目投资刹车。

  4月底的时候,央行紧急通知各商业银行暂停“突击放款”;有关部门发出“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银监会发布了“进一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的7项措施。

  这次评估论证,也算是对降低经济风险举措之一。

  在得龙暴雷的情况下,有人提议对东华进行评估,东华享受殊荣,被放在聚光灯下解剖评价。

  根据从各地、各部门汇总上来的情况看,东华、隆兴以及由陈立东掌控的国外企业,在近三年来投资参股的产业项目超过百个,投资规模高达千亿!

  这样一个企业集团,经营门类横跨工、农、建、交、商,甚至涉足教育、医疗和银行业。

  同时,在境外还有诸多业务,直接从业人员上百万。

  如果东华也发生类似得龙的危机,恐怕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不过,东华系的财务情况与得龙迥异。

  首先,东华在国内几乎没有上市公司。

  其次,东华的债务规模非常低,从国内几大行报上的数字看,东华在其它行的欠款不超过50亿。

  银监会的负责人也评价说,东华掌控的隆兴银行,内部运行状况良好。

  东华系从隆兴银行获得的融资规模也不大,不超过100个亿。

  简单的说,东华这10年,就是走了一条自我造血、自我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

  各大行几乎查不到东华的财务违约记录,只有别人欠东华的钱!

  当然,对一个企业集团的风险评估要包括多个方面。

  那位专家就在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其实,在座的诸位都是经多见广之人,他们的见识不比专家差。

  许多人对东华印象不错,但他们不缺乏风险意识。

  正如这个专家所说,企业膨胀到一定规模,就有天生的风险,他们甚至会操控国家的政治、舆论、政策。

  裹挟民意,大而不倒,在一些小国,国家被财团把控情况经常出现。

  东华会吗?

  似乎还没到那一步。

  东华几乎就是华夏民营企业的典范,不欠国家税款,不拖

  工人工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处处当标杆。

  近些年,东华与国内其它企业也经常出现矛盾和纠纷,比如与鹿钢、与海油、与北钢的合作,最后都能呈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当然,背后黑东华的也不少。

  比如东华的薪酬待遇,常常与跨国企业看齐,比国内同行高一大截,让大伙吐槽不已。

  还有东华的技术迭代,让许多人拍马不及,本来平稳的产业,一旦东华挤进来就弄的鸡飞狗跳。

  特别是金融领域,隆兴的余额宝、长短债等理财产品对几大行的业绩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最近反映最多的就是:东华不顾大局、独树一帜,弄了个钢铁联盟,还裹挟民营钢铁企业与国企掰腕子,挤占了大伙的市场空间。

  在国内钢材这么旺盛的情况下,保钢、安钢、潘钢等企业竟然业绩平平。

  这样一个民营企业,要不要收拾?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