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章 对策_大明匹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幕低垂,殿中灯火摇弋,晦暗不明,大明崇祯皇帝坐在御案后,对着桌上的奏折出神。

  屏风之上,御书四个醒目的大字:陕西王泰。

  大明五省总理的王泰!

  屏风上,另有“卢象升”、“袁崇焕”、“孙传庭”、“洪承畴”、“杨嗣昌”等字,而“袁崇焕”与“洪承畴”的名字,已被大大的朱叉掩盖。

  崇祯盯着屏风,目光阴冷,他忽然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御案前,从地上的混乱中捡起狼毫。

  地上一片狼藉,奏折、笔墨纸砚等物落了一地,墨迹已干,显然距离被推到地上,过去许久。

  “王承恩,叫人进来!”

  崇祯的声音终于传来,殿门口的王承恩赶紧挥挥手,带人进去。

  “磨墨!”

  宫人赶紧呵气磨墨,尚未完好,崇祯迫不及待,狼毫蘸饱,在屏风上刷刷几笔。

  狼毫又被扔到了地上,屏风上多了一个污团,“王泰”二字荡然无存,比朱叉的“洪承畴”和“袁崇焕”,更让人触目惊心。

  狼藉终于被收拾干净,其他宫人散去,王承恩却留了下来。

  事实上,王承恩也没有离开过。

  “王承恩,你说,历代君王,还有被朕更窝囊、更倒霉的吗?”

  崇祯凄然一笑,下面的王承恩额头冒汗,答不出话来。

  内忧外患,旱灾蝗灾,瘟疫地震,什么都在崇祯朝碰上了,说他是最倒霉的君王,并不为过。

  最窝囊的?

  皇帝指的,应该是五省总理王泰吧。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我大明苦尽甘来,王泰他就是这样报效君王吗?”

  崇祯又是一阵苦笑,喃喃自语。

  “陛下,王泰虽然狂悖,但他并未截断运河,也并未骚扰周围各省,河南的造币厂也未染指。我大明一十三省,都在我大明王化之下。以老奴看来,事情或许可为。”

  王承恩心惊肉跳,上前宽慰,小心翼翼。

  “王化之下?”

  崇祯脸色难看,声音响起,王承恩汗流浃背。

  “河南半省之地,政令皆出于王泰;河南卫十万大军,可曾知道大明圣旨为何物?山东水师、徐州水师,究竟听谁的号令?百姓移民海外,那一项政令出自朝廷?”

  “各省百姓流向海外的奏折络绎不绝,朕却只能留中不发。大明天灾连连,瘟疫地震,百姓水深火热,朕总不能让百姓等死,不让他们找条活路吧?”

  崇祯脸色苍白,言辞凄苦,王承恩哆哆嗦嗦,支支吾吾出几个字来。

  “陛下,那些移民海外之贱民,不过是自弃于王化。去了以后,自会思慕中华之锦绣。”

  “锦绣?万邦来朝,四夷宾服,也只有太祖太宗时有此威仪。如今的大明,百姓水深火热,饿殍遍野,官员寡廉鲜耻,麻木不仁。这是什么天朝上国?”

  崇祯声音悲凉,在殿中回绕,凄凉无比,让人心生畏惧。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