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运河不太通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疏通河道,是朱允炆一直思考的事。

  南京不适合建都,那最合适的地方,便只能是北平了。

  可是北平附近的产粮区太少,所产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的,一旦迁都,迁移过去的人口可不在少数。

  那位说了,没粮,就运粮呗,多简单的事。

  大哥,这是古代,不是你拿着两块钱,出门右转一百米,去超市买一斤面就能解决肚子问题。

  主产粮区,在江浙一带。

  从这里运粮到北京,二千多里路,怎么运?

  手推车?

  你试试推两千里路有多难,有多辛苦?

  再说了,推车的人也是需要吃饭的,运了三袋米,去的路上吃了一袋,到北京扔下一袋,剩下一袋子还得留车上,就指望这袋子米回去路上换点大饼吃了,全给了北平,咋活着回去?

  哦,给钱也行。

  啥?

  一两银子?

  坑人也不至于这样坑的吧?

  两千里路,你就给我们一两银子?

  欺负老实人不是?

  那位也为难,你们总共就运来两石米,你还想要多少?

  两石米,一两银子,就这价,总不能让我贴本买吧。

  官员苦涩,农夫苦涩,大明也苦涩。

  陆路运输短时间输输血还行,要是天天输血的话,能长久也是医学奇迹了……

  陆运搞不定,那就水运吧。

  古人经常提的漕运,便是水运。

  漕运用大船走,一船一船的拉粮食,载货量高,速度快,用工少,多好。

  可关键是:

  不通。

  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太通。

  说起大运河,不能不提隋唐宋元。

  隋炀帝被人骂了几千年,但只凭着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也应该给他发个奖状。

  正是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有了南方经济中心服务于北方政治中心的格局,才有了中国大一统,南北并联,无法切分的版图。

  隋炀帝上位后,迁都洛阳,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同时为转运江南物产于洛阳,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约两千里的“通济渠”,通济渠的开通,直接沟通了黄河与淮河。

  大业四年(608年)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两千里的“永济渠”,永济渠与广通渠贯通。

  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八百里的“江南运河”。

  至此,洛阳至杭州长达三千四百余里的河道贯通。

  唐宋时期,运河各段的名称虽然变来变去,但总归是起名字的爱好问题,总体上来说,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格局、走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加上唐宋皇帝都懒,觉得大运河能用就行,偶尔拨点款,疏浚、维护下就够了。

  但在北宋晚期,随着宋金之间的对峙,战乱不断,都没钱打仗交保护费了,哪里还有钱去修河?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河道维护已然难以为继,巷道不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