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百四十七章 少年志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力、陈树毕竟只有十四五岁,见过的世面不多,即便是面对平和的朱允炆,也难免局促不安。

  毕竟,他是大明的建文皇帝!

  杨士奇看出两人紧张,便笑呵呵地上前,温和地说:「只是寻常考校,不会为难你们,怎么想,就怎么对答。」

  陈力、陈树作揖,直起身来等待杨士奇的考校。

  杨士奇略一沉思,开口道:「少年郎应有志向,说说你们的志向吧。」

  陈力与陈树对视了一眼,目光中都有些意外,这考校第一问,竟不涉学问,只问志向。陈力放轻松下来,先答:「回先生,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教书先生。」

  「为何?」

  杨士奇问。

  陈力认真地回道:「先生也应是知道,我们是山西移民至北平附近的百姓,祖祖辈辈可都算是白丁,并不识几个字。幸是朝廷大开社学,振兴文教,我们才得以读书识字,了解这世上的学问与道理。日后,我也想成为一个像张博志那样的先生,无私地授业解惑,让更多的人可以识文断字。」

  朱允炆连连点头,在一旁称赞:「你有如此志向,倒是一件好事。文教并非一朝一年之策,而是百年大计。日后每年朝廷都将在教育上投入更多力量,待你学业有成时,相信你也愿意加入到先生行列。」

  杨士奇知道,在打败帖木儿的大军之后,朝廷在外敌上的压力就变得很低,即便是瓦剌、鞑靼依旧有威胁,但这种威胁也变得极是有限。

  接地方奏报,瓦剌的安乐王把秃孛罗亲自带使团而来,想来瓦剌暂时会老实一阵子。鞑靼虽然有了大汗鬼力赤,但鬼力赤毕竟缺乏威信,能不能控制好局面都很难说,他想要直接对抗大明,怕是有点难。

  在外敌威胁变弱的背景下,朝廷的施政重点只能是内治,而教育则是内治的重中之重,是仅次于官场治理的第二大事。

  教育是持续一代又一代的大事,不仅需要这一代先生出力,更需要年轻人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未来的学子才可以踩着前人的肩膀,抵达一个新的高度。

  百年大计,一点都不为过。

  杨士奇看向陈树,陈树抬手擦了擦额头,说:「我的志向是进入水师,成为像郑和一样的英雄,带领船队远航海外。」

  「郑和——」

  朱允炆有些感慨,也不知道郑和的船队现在到哪里了。

  自建文五年九月,郑和带水师船队第三次出航,至今已有一年多,考虑到他们需要护送西洋使臣回家,等待季风洋流等,如果一切顺利,此时应该乘上了非洲西岸的本格拉寒流,抵近非洲中部西海岸。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航海,其中的风险无法估量。

  郑和是英雄,是大明远航的代表人物,他在民间的知名度很高。提起远航,必然绕不过这个名字。甚至于坊间中有些书坊,竟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