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大雁塔的遗迹_大唐城管大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雁塔是一座奇迹建筑,奇迹的不是这座塔本身,奇迹的是它所经历和见证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摘自《大雁塔的遗迹》”

  大雁塔是中华历史上一座文化瑰宝,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长安市的大慈恩寺内,被视为古都长安和陕西省的象征。

  根据我国文化部,和世界历史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在中国历史上,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唐至中华帝国,共产生638个状元,其中有六百二十一人在大唐上留下了自己的墨宝,同时,还有超过四万名进士在这座宝塔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座宝塔,从千年之前,一直屹立至今,其中这宝塔所经历的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书。

  从唐太宗年间开始的第一届科举考试,中国第一名状元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唐民国,甲辰科的刘春霖。

  从第一位状元开始,到最后一位状元结束,这座塔上刻下的名字一点一滴的忠实的记录着中国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真才实学的治国安邦人才,构成了统治集团从中央到地方官僚队伍的中坚支柱。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历史奇观:状元们以文得名,而在文学艺术上有较高成就者了无几人,很少有人步入大家之列。他们身为状元。诗赋词文。无所不通。往往都有诗书传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自高中之后,从此潜心仕途,无意文字,热衷于官场得意,专注于富贵得失,已经无心无力对文学艺术加以执着探索。

  六百多位状元中。除杨慎、柳公权等几位获得较高的成就外,大多数人都文绩平平,难传千秋,这也成了后人难以解释之谜。

  可是尽管是这样,在这些状元中还是不乏有奇人之辈,就比如贞观十年的状元骆宾王,十六岁高中状元,在大雁塔上提下“人生若不青云辈,十六人中最少年”这种充满天真烂漫喜悦之情的文字。

  还有唐明宗时期的状元杨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十三岁诗名满京华,被诗坛领袖李东阳收为高足,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状元,成为大唐自开国起第一位四川的状元郎,他也是在雁塔上写下“不踏雁塔志难酬,一朝登顶千古留。”这种充满豪气的文字。

  当我们走进慈恩寺,就仿佛塔上了一场时空旅途,这里的一qiē都如同千年前的一模一样,只是那颗参天的松柏已经有了千年的高龄,在那颗巨大松柏的不远处,还有着一座高耸的建筑,那就是大雁塔。

  因为慈恩寺是当年唐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