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80章 倒李(1)_我祖父是朱元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跟话本似的!”

  “席间皇上还说,我大明朝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皇上用人更是不拘一格!”说着,李景隆又笑道,“皇上金口,天下读书人定然感激五内呀!”

  “他跟我说这些做什么?”

  侯庸面无表情的听着,但心中却在盘算。

  盘算的同时,又抓住了李景隆话中的要点。

  李至刚去了属下的定亲宴

  这有点不符合那厮六亲不认的特质!

  皇上居然也去了?

  李至刚既然去了,那课税总司海关总司的官儿,多半也是会去的

  想着,两人同时进了午门。

  “侯部堂!”李景隆忽然笑道,“某早上出来的匆忙,未吃早饭,这会儿去侍卫伙房打秋风去,您去不去?”说着,笑道,“侍卫伙房的包子,可比外边的好吃!”

  侯庸忙摆手道,“曹国公您自便!”

  “好,告辞!”

  眼看李景隆走远,侯庸径直去了乾清宫外的南书房。

  作为大明帝国的核心之地,诸位南书房大臣已埋首公事之中,见侯庸进来,不过都是微微抬头,点头示意。

  侯庸瞥了好像谁都欠他钱的李至刚一眼,在自己的桌子后坐下。

  刚放下手中的暖炉,就有官员捧着一摞公文放在桌上,“侯部堂,刚才吏部送来的,请您过目!”

  “知道了!”侯庸淡淡的说了一声。

  正值年底,各部的事都多。而吏部的事不但多,却格外的重要。

  因为吏部掌管着大明朝所有官员的升迁,考核,外放之事。

  侯庸先是喝了一口热茶,把那摞公文最上面的一件拿在手里。

  刚一翻开,顿时皱眉。

  “原泰州教谕王志高,经吏部考核,升济南知府!”

  “胡闹呢!”侯庸心中怒道。

  一州的教谕,即便是升官也该是学正,即便是朝中有人也不过是州府的副手

  怎么一下就升到知府的位子,而且还是济南那样的天下名城,雄关大府?

  侯庸又低头看了眼这件公文的落款!

  侍郎陈迪!

  “胡闹!”

  侯庸心中又是暗道一句,拿着公文起身,就朝外走去。

  他这么一走,顿时吸引了南书房所有人的目光。

  侯部堂刚进来就要出去?

  而且看面色不是很好?

  侯庸大步流星,出了宫门转千步廊,径直走入吏部衙门。

  “请陈侍郎来!”侯庸在自己的公事房内坐下,对书办吩咐道。

  不多时,吏部侍郎陈迪,急匆匆的进来,“下官见过部堂!”

  “哦,来了!”侯庸正看着公文,遮住半张脸,“坐!”

  等陈迪刚坐下,侯庸忽又开口,“知道我找你什么事儿吗?”

  陈迪又忙站起身,“下官不知!请大人明示!”

  啪!

  侯庸把手中的公文直接扔在了桌上,抬头看着对方,“国家任免官员,何其郑重慎重!历来选用官员,不但要看为官的履历,更要看其人品德行!”

  “而且,升选官员更不能随意破格!这个王志高,本部堂特意看了他的考评,为官十余载,未在历年考核优等之列!”

  “也就是说他这个官不上不下的!怎么在你这,升了济南知府?陈侍郎,本部堂看你也是办差严谨之人,从未听说过你有徇私舞弊之事....”

  说着,侯庸点了那份公文,“你如实说,这是怎么回事?”

  陈迪微微苦笑,躬身道,“您当真是一点都不知道?”

  “知道什么?”侯庸皱眉。

  “这人是李少保的关系!”陈迪压低声音,几乎细不可闻,将这王志高的来历仔细的说了一番。

  霎时间,侯庸大怒。

  你李至刚不过是加赏吏部尚书,又不是真的实授吏部尚书,把手都插进吏部来了?

  等等!

  忽然,侯庸猛的想起在午门前李景隆的那番话。

  随即脸上的表情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

  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

  阅读最新章节。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