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章 挖坟掘墓_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手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闲来无事,顺手拿起了书架中那本薄薄的二十四孝,一眼就看到了那个中国人讲了几百年的、卧冰求鲤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琅琊人王祥,继母朱氏对他不好,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但王祥非常孝顺,继母生病时,想吃活鲤鱼,但正值严冬,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来。继母食后,果然病愈。后来王祥隐居二十年,从县令一直做到太尉。

  笔者几次在课堂上讲这样的故事,但是令笔者诧异的是,很多学生(注意:不是小孩子)竟然哈哈大笑起来。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故事有什么可笑的,竟然让有些人笑得如此放肆。也许这个故事很老套,但正是这些个老套的故事,支撑着中国人的道德脊梁。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你不赞成儒家的学说,那也不妨碍你做一个孝顺的儿女。

  读了江梅的日记,一个殡仪馆女工的日记,让我在翻动每一页时都感觉有千钧之重……

  不再多说,直接进入今天的嬉笑怒骂。

  10月29日日记全文如下:

  我刚到单位的门口,就发现大门口的绿化带边站了一群人,我也迅速的凑了上去(就是好奇,在殡仪馆是很少有什么事是值得围观的,时间长了,见什么都新鲜,亲,不要骂我无聊,要理解哦,要不然哪里给你们讲这么多新鲜事!!)。

  近前一看,差点没把我笑死。原来是我们民政局殡仪执法大队的副大队长,在绿化带里挖了个长条坑,自己躺了进去,任凭别人怎么劝说,就是不出来,看样子,是要把自己活埋了吧。

  说到这个副大队长,还是简单的交待一下。这个人大家都叫他老六,也不知道是不是排行的原因。其实人家还是有个不错的名字,叫王仁宝(是在我们单位的公示板上看到的),这个人在我们局里人缘极臭,除了领导喜欢,基本上就没有人爱理他。

  听同事们说,老六还有一段相当精彩的发家史。

  老六是个孤儿。父母去世时,老六还不到十岁。这个没有人管教的野孩子,就整天的在村里跑着,饿了就随手到别人家的厨房去偷点吃的,乡亲都看着可怜,也就随他去了。

  隔壁的二婶看老六可怜,就收养了他。从此,他也和二婶的两个儿子一起上学,穿戴虽然很破旧,但是很干净,有娘照顾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起初,老六还叫二婶,后来时间长了,也就随着两个弟弟叫了妈妈。自此,二婶就有了三个儿子。

  在那个贫穷年代的农村,儿子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每张嘴都要吃饭,这对于土里刨食的二婶一家,已经是沉重无比的负担。二叔二婶没日没夜的在田里劳作着,但那微薄的收成,也就是刚刚保证一家人的肚子。“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