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27章 坐而论道_官道之步步高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师的一席话,让人茅塞顿开。”卫世杰感叹道:“可惜啊,现在像您这样敢说真话一针见血的大师,是越来越少了。”

  祝庸之哈哈笑道:“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句话我一定程度上赞同。但并不是说,后来的学者,能力不如我们,而是说现在的社会氛围,就不可能诞生大师。”

  向晚晴当记者,最喜欢刨根问底,便问:“祝老,为什么呢?”

  祝庸之说:“何为大师?钱学森是大师,季羡林是大师。钱学森研究火箭,季羡林长于梵文。我想请教各位,你们懂火箭与梵文吗?”

  看众人摇头,祝庸之又问:“既然不懂,你们为何认定钱、季二人为大师?”

  屋内又是一片沉寂。

  还是祝庸之开口道:“那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在学术界得到公认。最后你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认同了这种说法。想来也不奇怪,既然是大师,必定在某一领域造诣颇深。普通人如何懂得他们在研究些什么,当然只能尊重学术界的公评。”

  “这和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有什么关系?”向晚晴继续问。

  祝庸之说:“要让普通人也认可学术界的意见,学术界自然就要具有很强的公信力,甚至得堪称社会道德的良心与底线。也因为这份公信力,当学术界说某人是大师时,外人才会相信。现在的学术界,还有什么公信力吗?你们也都看到了,在中国,专家已经成了贬义词,几乎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如果学术界忽然说某人是大师,外界恐怕只会一片冷嘲热讽,到最后,连那些确有真材实料的专家学者,也跟着遭殃。”

  这一番话,大家都非常认同。

  当今社会,专家大师满天飞,或滥竽充数,或投机钻营,或唯利是图,“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所谓名流,就是著名的流氓”等等的说法更是流传甚广,专家学者的公信全无,威信扫地,几乎成了忽悠老百姓的代名词。

  祝庸之话锋一转,把矛头指向了官场。

  这是必然的,因为祝庸之研究的是政治经济学,说到了经济,也就不可能不说到政治。

  祝庸之转头看向了楚天舒,问道:“天舒,最近青原闹出了好几起风波,好像都和你有关啊?”

  楚天舒一笑,说:“呵呵,老师,这您也听说了?”

  “当然!”祝庸之说:“我当着你的面也不说假话,我承认对你有点偏爱,一直在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前些日子,网上炒得比较热闹,无非是说你支持世杰的世纪阳光,说你官商勾结,是这样吧?”

  “是的!”楚天舒感觉一阵温暖,点头道。

  祝庸之把手一挥,说:“总有人在诟病官商勾结,往往指的是官员收受了企业的好处,违规为企业开了绿灯。当然,这种现象应该受到谴责和惩处。但这只是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