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二一 郑家决策_大明开荒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绍珩站在报社门口,看着浩浩荡荡走过的学生、教师,他在人流看到了岳麓书院的山长叶坤,白鹿书院的山长齐云,还有嵩阳书院的山长赵处一。品書網这些皓首穷经的大儒,居然会有和年轻人一样的热情,真让陆绍珩大跌眼镜。

  陆绍珩任何人都欢迎这些人到海。海是经济畸形发达,化底蕴不够,本来他们报社每天都要派记者四处约稿,现在不一样了,各大书院山长和饱学大儒,涌入海后带来的是——化大战,对,不是繁荣是大战。

  齐云这些人都是指点江山的人物,现在看报纸许多言论都不顺眼,自然要发声以正视听。

  哪曾想海报纸多数都是年轻人办的,投稿的也都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家伙,你谁啊?凭什么跟我们指手画脚?大儒?大儒多少钱一斤?那些老掉牙的落伍思想还想到咱大海嘚瑟?啊呸!

  结果可想而知,新旧思想来个火星撞地球。

  虽然原来也有一些饱学之士和这些年轻人论战过,可分量不够,底气不足,没有这些人声大,最终都被压了下去。

  齐云这些人不一样,理论基础身后,拥趸者众多,丝毫不弱于这些年轻人。

  海已经形成了以张岱为首的青年派,以冯梦龙、凌濛初为首的艺派,以科学院工学院为首的科学派,如今突然饱学大儒如过江之鲫涌入,这些人哪个不是著书立说的人物?一时间各抒己见,这一下热闹了,海成了各家学问大讲堂。

  论战最受益的还是报社。

  所有这些报社,最开始几乎都是赔钱的。如陆绍珩,他办报之初节衣缩食,生怕造成浪费,多给李易破费。可华日报很快覆盖了江南各大城市,印数不停增加,逐渐开始盈利了。

  可是随着内容丰富,版面增加,陆绍珩发现稿件供不应求。这不应该啊,海化名人在逐渐增多啊。

  很快他明白过来,化名人是增多了,可是报社犹如雨后春笋,不停的冒出来,这些稿件被分流了。于是华日报又进入稿荒时代。这回陆绍珩可不愁稿件了。这些人在报吵得脸红脖子粗,恨不得所有版面都是自己的才好。

  崔芸有些措手不及。她哪料得会出现这样复杂的局面?这乱象是管还是不管呢?眼看开荒团的华日报也陷进去了,她也拿不定主意。到后来不得不把化界的陆绍珩这些人召集起来研讨对策。

  这些人以前经常听李易讲话,有人提出李易曾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崔芸终于有了主意:只要立场不是明显与开荒团为敌,任它去吧。

  事实国的书生还是有气节的居多,不然投笔从戎也不会成为褒义词。争来议去,还是没出什么大格,只是这些山门有几家也办起了自己的报纸。

  这也是被逼的没法,想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受制于报纸版面,有钱的读书人多了去

  请收藏:https://m.ddd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